教师系统
当前位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二)

2019-02-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地里,谁又敢怎样呢?意思是?

明确: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

师: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可悲。

3.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

4.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设计意图】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以及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写法,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2.学生用生字卡片练习书写。

3.展评书写结果,纠正书写。

(五)课堂小结

师:处于战乱年代的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六)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疑惑——目睹——立志

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


  • 1
  •  
  • 2
  •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