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系统
当前位置:

文言文的文意理解答题技巧

2018-12-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扣紧文本,找到相应语段位置、相关语境,洞察细微,辨识细节,追踪筛选。按题意要求,到原文中寻找相关语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抛开文本,凭主观臆断。

(2)对照原文,定位对比。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并核对;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来并对照解读,分析选项所述与原文中对应词句的细微差别。

(3)复位验证法。

在理解文中的词语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一定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前后连贯、意思准确即为正确。

(4)事理分析法。

在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时,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而对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或暗示前因后果的虚词,如“以”“因此”“为此”等,同时剖析原文内容的内在关系能否构成因果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此类题主要是针对考生思考问题不深入,流于表象,尤其是在阅读文章时不细不实的情况而设置。考生切不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想象去判断,应对命题者的设障方法心中有数,静下心来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比照、辨别,要读懂全文,理清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大体正确背后的细微差异,这样解答文言文的文意理解题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考点概述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需要明确的是,这些观点态度不是我们阅读时的认识,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潜藏的情感认识的表述,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关注的重点不能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内容,而应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作者在文中表达观点态度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大多情况下,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作答时要注意甄别筛选,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解题技巧

    (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诸如大篇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然后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

文言文的取材大多是人物传记,在这样的文章结尾大都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言,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如选自《史记》的文段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其实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因此,作答时一定要仔细审读文章结尾部分,从中推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

    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之中。这就要求考生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藏信息,进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 1
  •  
  • 2
  •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