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考点概述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要求我们对文中的信息加以提炼和综合,对所叙事件或所说道理,作出合理判断和推理。具体要求是:①概括中心意思必须准确、全面;②归纳内容要点必须分清文章体裁。
中心意思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具体材料所表达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意思,它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作者对客观事物作出的判断和态度在文章中的体现。概括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在概括的时候既要正确,又要全面。做到正确,就是要对关键性语句的意思有正确的理解,对言外之意或隐含的信息揣摩、体味要合理;做到全面,就要对文章主要材料梳理清楚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概括,将叙述性内容、说明性内容、阐释性内容的关系搞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条分缕析,不要遗漏。
2.解题技巧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一篇文言文,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阅读文章时始终要思考如下几个问题:①文章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②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③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④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对于记叙性文章,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章,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说明性文章,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2)充分利用,深入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诸如文章的题目、作者、出处、注释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准确、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二、筛选文中的信息
1.考点概述
筛选文中的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目中信息的正误。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句子。文中的信息分为明示性信息和隐含性信息两种。这种对信息的筛选的考查,一般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组,要求找出全部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或对文章内容及中心思想进行概括,要求辨析选项的正误,辨析时就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2.错误类型
(1)曲解词义
命题人有意无意地错误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对常见的多义字词或古今异义词浅显理解,导致内容理解上的严重偏差。
(2)偷换概念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3)张冠李戴
命题人编制试题时,故意把甲当成乙,把甲做的事强加在乙身上,或把甲做的事说成乙所做,从而造成干扰,导致错解。
(4)指代偏差
解这类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
(5)混淆主客
此类错误一般将主客体混淆,造成错误,考生若不能正确理解文意就很容易判断错误。
(6)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阅读时要重点关注: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只、所有、部分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7)顺序错乱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情发展的时间,或调乱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从而设置错误。顺序错乱包括词序前后颠倒,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8)强加因果
命题人对原文的事件与行为主观臆断,或把本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几个事件强拉硬扯,形成既定事实,以误导考生。包括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或因果关系。做这类题需要留意题干中的“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要重点辨析,找准答案。
3.解题技巧
(1)审析题干,确定区间。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