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系统
当前位置:

语文教学导入技巧点拨

2018-11-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教学导入的含义

教学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导入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生学习目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课堂导入语要求体现本课宗旨,具有一定的概括力;要求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精彩的导入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二、教学导入的作用

1.集中注意

导入的首要作用是抑制学生的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将其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学习方向上来,并使之得以有效地保持。

2.激发兴趣

兴趣是内在积极性的源泉,是主动求知的起点。导入的目的即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振奋的学习情绪,愉快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明确目的

导入也是一个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的过程。教师在导入中简练地揭示本节教材的本质问题,可以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并明确学习的任务与要求。

4.引导思维

导入的最终结果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导向一系列特定的教学问题。好的导入是启发与定向的综合,它既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学生去思索、设想,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所指引的方向逐步深入,从而为其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导入的方法

1.语言类导入

(1)标题导入法

一篇课文的题目是作者反复斟酌的结果。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导入能起到开门见山,抓住重点,帮助学生定向思维的作用。因此,导入时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标题,迅速探求文章的中心问题,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文题曲折含蓄,从字面看似乎矛盾,既然要写文章纪念,为什么又要“忘却”呢?这就必须从解释题意讲起,为学生解开这一疑团,引导其深入课文,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标题导入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释名物

适用于标题涉及人名、地名、物名,而这些又是学生不知道的,如《藤野先生》《苏州园林》《哥白尼》等。

②释题意

适用于文题含义艰涩难懂或意有所指的文章,如《始得西山宴游记》等,由教师帮助学生寻题识文。

③析结构

即由分析文本标题结构入手,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如《过秦论》,实为论秦国的过失。

(2)故事导入法

故事本身的曲折情趣性,加上学生的好奇心,能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的阅读与学习中去。故事导入法常见的形式有轶事法、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联系时事等。

(3)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成功》一课时,上课前,教师提出问题:“人人都渴望获得成功,如何才能获得成功,是我们每个人都思考过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你是如何想的?”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可以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激发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问题导入法的关键在于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鲜明突出,能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进而找到答案,这样就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悬念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激励他们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

悬念导入法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解开谜团,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状态。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太悬,会使学生无从下手,百思不得其解,两者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1
  •  
  • 2
  •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