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教师资格证交流群:698437500|微信公众号:展鸿教师|官老师:18969902976
全国教师招考公告|全国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一、概念
课程是通过课程开发而形成的。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儿童、社会、学科三大方面。
(一)社会政治经济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1.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
2.经济政治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3.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
4.社会经济政治对课程开发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上。
(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
1.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的进步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种类、内容、结构;
2.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
3.学科的特征和性质决定对学科知识的选择和组织。
(三)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1.学生的发展需要制约课程开发的方向;
2.课程的门类、程度(深度和广度)、编排形式等设计与开发,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程度和水平,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四)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制定起着理论的指导作用,它是影响课程自身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即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二)过程模式
斯坦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
过程模式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它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
(三)情境模式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