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全国教师资格证交流群:705229558|微信公众号:展鸿教师|陈老师:18966160632
全国教师招考公告|全国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教育者要对全体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他们的优势,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通过他们自己的精神力量来达到身心的协调发展、统一发展。
(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人是发展中的人,人一生都在变化,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处在人生发展可能性尚未充分显现的阶段。教育者不能只注意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而且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不能把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当做他的全部人生。在教学活动中也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的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二、学生是主体的人
学生是具有主体地位、有主体需求、能够主动发展的人。
(一)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是受教育者支配的消极对象,不是总处在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给予东西的地位。学生有自己的主观意志,会作出自己的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之所以不同,正是他们主体行动的结果。作为教师不能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把学生看做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势利导地施加教育。
(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需求的人。
人的主体性,根源在于人的主体需求。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有学习的需求,因而能够把学习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从而使自己成为认识主体。
(三)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
学生主体的活动是发展的源泉,学校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外在环境,会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学生的发展蕴含在主体活动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模塑和改造,而是作为一个自主发展的个体自觉参与教育过程。学生的真正发展,一定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发展,就没有学生的真正发展。
三、学生是有差异、有个性的人
(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统一体,具有生理性、心理性和社会文化性,完整的人是这三者的统一。生理包括人的生理构造的各个方面;心理包括认知、情感、个性等不同方面;社会文化涉及社会文化对人所要求的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如果在认识学生的时候,只看到学生作为人的某一个方面,都会产生片面的学生观。
(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其明显的个性特点和特殊的发展情况。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并深入到学生独特的内在世界,充分关注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丰富、独特的发展“资源”。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弊病。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实现学生全面人格、自由个性、生命活力以及主体性、创造性的真正解放。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