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系统
当前位置: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018-09-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全国教师资格证交流群:705229558|微信公众号:展鸿教师|陈老师:18966160632

全国教师招考公告全国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一)学生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体,而且身心发展还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五个规律。

1.学生的发展本身具有个别差异性

表现:

(1)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2)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的差异。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启示:

教师需要尊重差异、研究差异、善待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表现出个体差异的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2.学生的发展本身具有顺序性

表现:

(1)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2)心理的发展:遵循着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的顺序发展。

启示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这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陵节而施

3.学生的发展本身具有阶段性

表现:

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和成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每一阶段与前后阶段的发展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上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影响着下一个阶段的发展。

如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划分是感知运算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启示:

教育既不能超越儿童的年龄阶段,也不能滞后于他们的发展,要使他们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处于最佳状态,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4.学生的发展本身具有不平衡性

表现:

(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速度上的不平衡。

(2)不同方面的发展在成熟时期与起始时期上的不平衡。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启示:

当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的概念,即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无法补偿。因此教育要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进行教育。

5.学生的发展本身具有互补性

表现:

(1)机能与机能之间的互补。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启示:

  • 1
  •  
  • 2
  •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