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③未尝相接也。其师若④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⑤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
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⑥,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①子固:曾巩,字子固。②正之:孙侔,字正之。③辞币:书信和礼物。④若:和。⑤中庸:儒家奉行的道德标准。⑥系:牵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
(1)岂尽同哉 __________ (2)子固亦以为然 _________
(3)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 _________ (4)且相慰云 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文是王安石青年时期的作品,表达了“至乎中庸而后已”的远大志向。
B.孙侔和曾巩两个人素未谋面,却相互信任,说明是“学圣人”的效果。
C.“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提倡对待人事应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D.王安石和子固、正之是同学,是好朋友,此文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感情。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1.【参考答案】C。解析:C项中的“略”,意思是“大致,差不多”。
2.【参考答案】军无辎重樵爨之苦/轻行速捷/因敌取资/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所以常胜也。
3.【参考答案】C。解析:①表现燕凤明晓经书之理。④写苻坚对燕凤的遗赠。
4.【参考答案】(1)如果按照这种情况推算,恐怕我说的数量还不够呢。
(2)等代王的子孙长大后,再保存代国并立他为国君,这便是陛下对亡国的大恩大德啊。
5.【参考答案】B。解析:B项“吹嘘了一番”的说法不正确。
【参考译文】燕凤字子章,是代郡人。年轻时就喜爱读书,广泛阅览各种经书史籍,对阴阳之术和谶纬之学特别有研究。昭成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字,便派人以礼相邀,可是燕凤不肯受聘。当昭成帝派大军围困代郡。对代郡的人说:“如果燕凤再不肯来的话,我将要让兵士们屠城。”代郡人十分恐惧,便把燕凤送到军中。昭成帝用贵宾的礼节对待他。后来又封他为代王的左长史,参与处置国家大事。燕凤又以经书教授献明帝。
他曾经作为使者前去见苻坚,苻坚问燕凤:“代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燕凤答道:“他宽和仁爱,谋略高远,是一代雄主啊!经常有并吞天下的大志。”苻坚问:“你们这些北方人,没有坚固的甲胄和锋利的兵器,敌弱就进,敌强就退,怎么能够兼并天下呢?”燕凤说:“我们北方人强壮彪悍,上马时手中拿着三种兵器,奔跑如飞。我们国君雄俊过人,征服了北方。现有精兵百万、号令整齐统一。军队没有辎重、粮草等的拖累,轻装行军,迅疾如飞,能向敌人取得各种资财。这也就是南方常感疲弊不堪而北方常常战胜的道理。”苻坚问:“代国现有多少人马?”燕凤说:“精锐士卒几十万,战马一百万匹。”苻坚说:“你所说的人数还差不多,战马数就说得太多了。”燕凤说:“云中川从东山起到西河长二百里,北山到南山宽一百多里,每年的初秋,马匹常常聚集在这里,差不多把全川都塞满了。如果按照这种情况推算,恐怕我说的数量还不够呢。”燕凤回代国时,苻坚赠送给他许多礼品。
昭成帝驾崩时,打算将道武帝迁往长安。燕凤考虑到道武帝年幼弱小,再三向苻坚恳求说:“代主初崩,臣子们或离或叛,留下的子孙还年轻,没有得力的人来辅助。其国中的别部大人刘库仁有勇有谋,铁弗卫辰又狡猾多端,都不能让他们独掌大权。应当把部属分为两部分,让他们分别统领。两人一向有深仇,这一来势力均衡,谁也不能首先发难,可以说是防御边患的上策啊!等代王的子孙长大后,再保存代国并立他为国君,这便是陛下对亡国的大恩大德啊!”苻坚答应了,燕凤立即回到代国。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