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鸿观点
当前位置:

展鸿观点:网络戾气何时休

2025-0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公务员招考公告历年真题32学苑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一、热点概述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在网上看到某条新闻觉得有感触,或是刷到某个视频觉得有意思,点进评论区正想谈谈看法,却发现总有一些“杠精”在进行言语攻击。他们总能找到莫名其妙的角度来发表不友好言论,并且一旦有人反驳解释,更会像吃了火药一般开启“骂战”模式。

不知从何时起,这种网络戾气开始逐渐蔓延。“标题党”冲击眼球,“泄愤帖”挑起对立,从情绪输出到攻击谩骂,从线上发轫到线下宣泄,从“人肉搜索”到“开盒挂人”......这也引发我们思考:网络戾气到底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拨开这层“迷雾”?

二、原因分析

网络戾气的根源,似乎隐藏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高压环境之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压力,无论是工作的重负、生活的琐碎,还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这些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得到充分释放。而网络,这个原本应作为信息交流与思想碰撞平台的虚拟世界,却在某些时候成为了一个情绪的“泄洪区”。在这里,人们可以隐匿真实身份,以一种相对安全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与焦虑。

加之社交媒体算法的推波助澜,它根据用户的点击、停留时间等数据,精准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或引发强烈情绪的内容。这种“信息茧房”效应,使得人们更容易沉浸在与自己观点一致或能够激起情绪共鸣的信息流中,难以接触到不同声音,进而加剧了认知的偏狭与情绪的极化。

再者,网络匿名性带来的责任感缺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追溯或承担后果时,更容易做出冲动、不理智的言行。而网络空间的广阔与监管的相对滞后,为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提供了温床。

三、对策

面对这层“迷雾”,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首先,提升公众的网络素养至关重要。教育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学会理性表达,尊重他人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跟风,不轻信谣言,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基础。

其次,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算法机制,减少“信息茧房”效应,同时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与管理,及时清理恶意攻击、造谣传谣等不良信息,为网民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

再者,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也是关键。明确界定网络言行的法律边界,对网络暴力、侵犯隐私等行为实施严厉打击,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震慑潜在的“杠精”与“喷子”。

最后,我们每个人也应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在遇到负面信息时,保持冷静与理性,用积极、建设性的方式参与讨论,用实际行动抵制网络戾气,共同守护这片虚拟而又真实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拨开“迷雾”,让网络成为连接人心、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