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共12对,用罗马数字按次序命名,其中第Ⅰ,第Ⅱ对在脑内部分是其二级和三级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束,其他10对与脑干联系。脑干内有与其有关神经核,运动核的位置较靠近正中线,感觉核在其外侧,但第Ⅺ对脑神经核的一部分是从颈段脊髓的上几节前角发出的。脑神经有感觉和运动纤维,主要支配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其中第Ⅰ、第Ⅱ、第Ⅷ为感觉神经,第Ⅲ、第Ⅳ、第Ⅵ、第Ⅺ、第Ⅻ为运动神经,第Ⅴ、第Ⅶ、第Ⅸ、第Ⅹ为混合神经。除第Ⅻ以及第Ⅶ脑神经核的下部外,所有脑神经运动核都受双侧大脑半球支配。
1.嗅神经(Ⅰ):周围支分布于鼻粘膜,中枢支穿过筛板和硬脑膜,终止于嗅球。主要功能为传导嗅觉。
2.视神经(Ⅱ):视觉感受器为视网膜的圆柱细胞和圆锥细胞,视神经经视神经孔入颅,终止于外侧膝状体。主要功能为传导视觉。
3.动眼神经(Ⅲ):发自中脑上丘平面的动眼神经核,从眶上裂进入眶内,分布于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动眼神经的主要功能为上提眼睑,使眼球向上、下、内运动,使瞳孔缩小和晶体变厚。
4.滑车神经(Ⅳ):起自中脑下丘平面的滑车神经核,经眶上裂进入眶内,分布于上斜肌。主要功能是使眼球向下向外运动。
5.三叉神经(Ⅴ):三叉神经触觉、痛觉、温度觉纤维发源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周围支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分布于头皮前部和面部皮肤以及眼、鼻、口腔内粘膜(包括角膜及舌);中枢支进入脑桥后,触觉纤维终止于感觉主核,痛觉、温度觉纤维循三叉神经脊束下降,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从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的纤维,经卵圆孔穿出颅腔,融合于下颌支内,支配咀嚼肌、鼓膜张肌等。
6.展神经(Ⅵ):发自脑桥中部的展神经核,经眶上裂进入眶内,分布于外直肌。主要功能为使眼球外展。
7.面神经(Ⅶ):自脑桥被盖部的面神经核发出纤维,经内耳孔、面神经管、茎乳孔出颅腔,支配除了咀嚼肌和上睑提肌以外的面肌以及耳部肌、枕肌、颈阔肌、镫骨肌等。,面神经核上部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下部仅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控制。面神经的味觉纤维起于面神经管内膝状神经节,周围支形成鼓索神经,加入舌神经后终止于舌前2/3的味蕾,传导味觉;中枢支终止于延髓孤束核。
8.位听神经(Ⅷ):分为蜗神经和前庭神经。蜗神经起自内耳螺旋神经节,周围支分布于螺旋器,中枢支止于脑桥蜗神经核。前庭神经起自内耳前庭神经节,周围支分布于半规管等平衡器,中枢支经内耳孔入颅腔,止于脑干前庭神经核。位听神经传导听觉和平衡觉。
9.舌咽神经(Ⅸ):感觉纤维发源于上神经节及岩(下)神经节,其周围支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传导味觉;至咽部等接受粘膜感觉;至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球,与血压、呼吸、脉搏有关。中枢支均终止于延髓的孤束核。运动纤维起自疑核,分布于茎突咽肌,其功能是提高咽穹窿。副交感神经起自下涎核,经鼓室神经,岩浅小神经,终止于耳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腮腺分泌。
10.迷走神经(Ⅹ):体感觉纤维起源于颈静脉神经节,周围支分布于外耳道及耳廓凹面的一部分皮肤,中枢支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内脏感觉纤维起源于结状神经节,分布于胸腹腔内各脏器,中枢支终止于孤束核;运动纤维起自疑核,分布于软腭、咽及喉部肌肉;起自迷走神经背运动核的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支配其副交感功能。
11.副神经(Ⅺ):分延髓支及脊髓支,脊髓支起于第1~第5节颈髓前角细胞,支配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上部;延髓支构成喉返神经,支配声带。
12.舌下神经(Ⅻ):起于延髓背侧的舌下神经核,经舌下神经管到颅外,支配舌肌。舌下神经只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支配。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