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浙江省医疗招考QQ群:371062928|医疗公众号:浙江卫生系统考试
浙江医疗招考公告|网课班级|面授班级|学历提升|资格证类培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以微血管体系损伤为病理基础,凝血和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引起全身性出血、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严重感染、恶性肿瘤、手术及创伤、病理产科(羊水栓塞、胎盘早剥、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等。
主要表现为微血栓形成、凝血功能异常和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是DIC的基本和特异性病理变化;凝血功能异常包括高凝血(DIC早期)、消耗性低凝血、继发性纤溶亢进(DIC后期)三个状态;微循环障碍表现为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血容量减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等。
1.出血倾向:具有自发性和多发性的特点。部位可遍及全身,多见于皮肤、黏膜和伤口等。其次为内脏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2.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障碍:表现为一过性或持续性血压下降。早期即可出现肾、肺及大脑单个或多个重要器官不全,出现四肢皮肤湿冷、发绀、少尿或无尿、呼吸困难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休克的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常不成比例。
3.微血管栓塞:可发生在浅层的微血管栓塞如皮肤、消化道黏膜等。
4.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
1.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是终止DIC病理过程的最关键和根本的治疗措施。
2.抗凝疗法:应在有效治疗基础疾病的前提下,与补充凝血因子的治疗同时进行。
3.纤溶抑制药物:仅用于原发病及诱发因素已得到有效治疗,但有明显纤溶亢进的临床或实验检查证据,继发性纤溶亢进成了迟发性出血的主要或唯一原因的病人。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