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
当前位置:

中国古代的灌溉工程与农耕技术

2025-02-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浙江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537038516 |微信公众号: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在线|

浙江省事业单位招考公告浙江省事业单位历年真题32学苑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1.水利兴修灌溉工程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水田,春秋时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了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

赵国修筑了治理漳水的西门豹渠。

(2)秦汉

运河工程:秦政府为解决运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漓水。

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

(3)隋唐

运河工程: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

(4)北宋

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灌溉农田。

(5)元朝

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6)其他:治黄工程

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到江河里再流入海洋。

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

2.农耕技术的提高

(1)灌溉技术。

春秋时期的桔槔、芍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渠,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是先进的灌溉技术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2)耕作和管理技术。

两汉时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牛挽犁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术;

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

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