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考生在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权威媒体的报道或时评,一是对阅读素材的积累,二是对写作手法的借鉴。展鸿教育挑选了一些文章,供各位考生阅读参考:
【热点背景】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AI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教育领域,AI正逐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引领创新探索不断涌现。
为适应新技术、新模式发展需求,一些高校积极推动专业向人工智能方向升级和转型。同时,一些地方也将“AI+教育”深嵌于中小学教育。种种AI应用改变课堂的原有生态,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向“师-机-生”三元结构转变。
显而易见,AI的助力,切实解决过去教育中的一些难点,为更好地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与路径、实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等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教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转变,引导教育者、学习者、技术开发者及社会各界开展更加紧密的教育协作与共同创新。
【问题】
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存在“双刃剑”效应。有人指出,过度依赖AI进行教学,可能对教育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例如,纯粹依赖生成式AI可能会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AI中生成的内容来源可能包含未经授权的引用或复制他人的作品,导致学习剽窃行为多发等。此外,AI无法像教师一样给予情感关怀和引导,影响学生情感智力与社交能力发展;过分收集和分析学生大量数据,数据容易泄露和滥用,甚至存在一定的伦理风险等。
浪潮之下,AI如何助力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如何服务学生关键素养提升?AI进校园的边界底线在哪?如何做到趋利避害……这些都是不可回避且需要长期思考、长期跟踪、持续解答的问题。
【对策建议】
首先,要紧跟AI“进化”的步伐。如今,教育拥抱AI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创新探索过程中,各类教育机构应大胆尝试,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积极变革,同时促进各学科领域将AI技术与本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引导人才培养向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方向优化。
其次,要厘清“AI+”的边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其服务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立足点不能变。在AI赋能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应当明确哪些内容AI能代替人做,哪些能“辅助着做”,哪些必须仍由人来完成。例如,在实验科学、体育、艺术创作等领域,AI尽管可以提供全面而新鲜的理论讲解、模拟演示、数据分析等,但无法替代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悟。此外,还应制定详细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规范,明确教师在使用AI技术时的权利和义务,引导AI技术合理应用,加强相关伦理宣教工作,让技术进步更好造福师生。
最后,要谨防“机器依赖”弱化育人效果。当前,有人认为,有了AI技术,学生就不用像过去一样对知识进行记忆。这种“AI会的人就不需要学习”的思想显然要不得,不仅是因为AI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存在局限,也在于AI尚不能有效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给予人性化的关怀和激励。在可预见的将来,学习者所需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将发生变化,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力、思辨力以及坚韧不拔的学习品质将更加珍贵,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各环节中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
身处AI时代,只有不断拥抱技术探索,让教育教学与人工智能同向发力,方能驾驭东风,为人的全面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转自网络,侵权删)
来源:半月谈
编辑:展鸿教育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