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全国教师资格证交流群:705229558|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洪老师:15336536002
全国教资招考公告|全国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种角色。
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的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简洁等特征;
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如果他们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豪爽、守纪律等;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特征。
总之,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教师,教师本人不仅需要具有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质,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教师的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长期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并随之逐渐形成的特有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系列特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制等。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职业信念、教师的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
教师的职业信念是指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有关职业信念的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指导,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学效能感又分两个部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前者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后者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2)教学归因。教学归因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和推测,这种解释和推测所获得的观念必然会影响其自身的教学行为。
有研究认为,优秀教师的性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即对别人的行为有所帮助,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理解学生。有效的教学,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真正理解学生,就应心胸豁达,具有敏感性、善移情和客观性的品质。
(2)与学生相处。由于教学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所以,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能否进行有效的交往取决于教师的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拥有善于交往的技能等品质。
(3)了解自己。教师对自己执教时产生的心理状态的了解和控制,是教师保持健康心理和有效施教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了解自己方面,教师应关注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清楚自己的需要。
教师教学行为特征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衡量:
1.教师行为的明确性,即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正确;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即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
3.任务取向,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是否围绕教学任务而进行;
4.富有启发性,即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否启发得法;
5.参与性,即在课堂教学中,班上的学生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6.及时评估教学效果,即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这六个方面,那么其教学行为应是非常恰当的,教学效果也必然会好。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