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全国教师资格证交流群:705229558|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洪老师:15336536002
全国教资招考公告|全国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它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性格的类型是指在某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常见的性格分类有:
(1)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2)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外倾型
(3)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分为独立型、顺从型
(1)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2)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包括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3)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等。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2)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影响。
它包括班集体的影响、教师的性格、态度与师生关系的影响。其中,教师在学生中是很具有权威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其言传身教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估量。
它是指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社会传媒和经济地位等都对儿童的性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与同伴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性格发展。
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个体将接受与领会的外部要求逐渐转变为对自己内部要求的过程。如果外部的要求与个人的世界观、需要与动机相冲突,不符合原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态度,那么个人就难以理解外部社会的要求,自然也就不能形成这方面的性格。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人们的理想信念,影响人们的思想境界。
就是潜移默化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对还不能准确明辨是非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教室应该经常给学生讲解优秀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除此之外,用教师本身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在一个具有良好组织纪律性和凝聚力的集体里,才能让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并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完善自己的性格。另外,集体舆论的力量也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材施教在性格培养中特别重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性格培养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也不能忽视其个别性。
做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都要有强烈的自觉能动性,外因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而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
学生的性格是在后天经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形成的,性格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也还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教育者在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机会的同时,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锻炼要求与目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锻炼要求也要有所区别,监督、检查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作用。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