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利用悬念激发人的好奇心,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总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时,就是先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布满疑团的故事:
教师:“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受过一次骗。”
悬念已成。
学生:“上的什么当?他还会受骗吗?”
教师:“这个骗他上当的就是汪伦。”
同学们面面相觑,悬念更悬。
教师:“汪伦是安徽泾县的一位隐者,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为人,知道李白爱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还了解李白‘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于是写信给李白,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教师将“桃花”和“万”字写在黑板上。
教师:“李白和汪伦素不相识,接信后,连忙赶到汪伦那里,汪伦解释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没有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一万家酒店’。”
教师在黑板上“桃花”后加一“潭”字,在“万”前加一“姓”字,这里就反转突变了。
教师:“后来,李白与汪伦谈论得很投机,李白离开时,汪伦送了马和布,还同村里人一同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就写了这首诗。诗末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要是不上当,就没有这首好诗了。”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故事听懂了,诗也记得了。
创设悬念要恰当适度,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设置,不悬则无念可思,太悬则望而不思。只有巧妙而适度的创设悬念,才能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去思、去探、去说,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