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具有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等品质。
(二)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有一定的程度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它的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为基础,同时离不开词语的组织作用。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准确、鲜明、生动;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人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
在任何创造活动中,创造想象都起着重要作用,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
其一,创造想象在科学的发明和发现上,起着重大作用。
其二,创造想象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其三,创造想象在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
当人们依据事物发生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时,这种想象叫理想。
当人们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不能实现的想象,这种想象是空想。
1.主动性:是就想象的目的性、意识性的程度而言的。
2.丰富性:是就想象内容的丰富程度而言的。
3.生动性:是就想象表现得活泼鲜明的程度而言的。
4.现实性:任何想象总是超越现实的,但又不能绝对摆脱现实。
5.新颖性:是就想象所构成的形象的新异程度而言的。
6.深刻性: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
想象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弥补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和不足,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扩大人的视野。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慰藉。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具体的途径包括: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