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全国教师资格证交流群:705229558|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洪老师:15336536002
全国教资招考公告|全国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抉择。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表现在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方面:
1.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能力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但整体理解水平不高。
2.道德判断逐渐由他律向自律,由只注意行为后果逐渐过渡到全面地考虑动机和后果的统一关系。
3.道德信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
道德信念是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观念。它是道德目的和动机的高级形式,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因素。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学者的研究甚至认为,小学阶段是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2.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之间,三年级至五年级之间是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3.8岁儿童对犯错行为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在道德判断中做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归因定向;
4.5岁组与7岁组、9岁组之间在道德情感的自我体验方面差异显著。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意志行动过程包括:头脑中产生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预测各种行动方案的结果;衡量行动后的利弊得失;按自己的决定行动;现实生活中结果的出现;接受行为结果的反馈;反馈影响心理结构。
小学生的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方面。从坚持性的动力来源来看,小学生完成任务主要依靠外部的影响。小学生的自制力也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初入学的儿童自制力很差,经常发生违反纪律、捣乱等行为。从三年级起,儿童的自制力有了显著发展。但由于小学生道德意志薄弱、坚持性差,因而常“明知故犯”、“言行不一”。有时无法抵制诱惑,有时因战胜不了困难,时常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在道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言行往往直接反映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因此,从表面上看,他们的言行是一致的,但实际上这种一致性的水平是较低的。
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的行为比较复杂。相应的,在品德定向系统中,有一定的原则性;在品德操作系统中,产生了一定的策略和自我设想。因此高年级小学生逐渐开始学会掩蔽自己的行为。在品德反馈系统中,开始对他人的评价进行一定的分析,他们的行为与教师和家长的指令会出现一定的差异。
当然,小学生表现言行不一的现象是初步的,即使高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协调性占优势。他们品德言行不一致主要不是来自内在的道德动机,而是受制于道德的组织形式及道德结构的发展水平。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