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理念之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将教育目的指向国民素质提高,在这个意义上,素质教育可以理解为国民素质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要求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任何学生。素质教育不是竞争性、排他性的教育,而是一种合作式、相容性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没有陪读者、个个都是“小主人”的教育;是没有失败者、个个都是成功者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但要保护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要给他们以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一个人能够成功。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与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与体现。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