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审美活动是感知、想象、情感、理智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需要有文化修养和生活经验参与的高级的精神活动,儿童的文学欣赏水平还比较低下,有待学习和提高,需要教师或成人长辈的适当指导。除此之外,儿童欣赏文学的方式也表现出一些特殊性。
一、偏重直观感受
这是由儿童的思维方式尚保留着较多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所决定的。他们注重文学作品中对形状、声音、色彩的描述,对“新、奇、动”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特别敏感,特别感兴趣;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往往产生反感和厌恶,甚至不予理睬。
二、易于投入情感
与成人相比,儿童更容易投入情感,他们会把自己放置到作品的故事情节中去,与作品中的人物同苦乐共悲喜。当他们被吸引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之后,往往要施展自己想象的才能,按照自己的好恶情感,乃至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改造作品原来的故事情节,在想象中创编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新的故事。
三、善于模糊解读
儿童“好读书,不求甚解”靠的是一种模糊解读,获得的是一种朦胧的整体的审美感受,以此满足好奇心,满足情感上的渴求。因此,作品中的形象、气氛、情感只是作为一个主观化程度很浓的“幻象”保留在记忆之中。
四、拙于鉴别批判
儿童一旦被作品中的形象所吸引,便会全身心地沉浸于虚构的世界,任凭想象的奔驰,以致很难再脱身出来,冷静地对作品进行分析、判断。事实上,他们还不习惯也不善于理智地认识事物。他们对作品不能作出实质性的鉴别,缺乏理性的审美反应。对于作品内容上的真伪、艺术上的优劣,在儿童的审美感觉中容易混淆起来,分辨不清。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