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或提示语(有时没有)、话题、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是话题作文的三个基本特点。这三个特点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让考生的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话题作文已经成为教师招聘考试中备受命题人青睐的命题形式。
一、审题
话题作文写作的自由度很大,为避免跑题、偏题的现象,在写话题作文时,要注意审题,这是关系作文成败的关键一环。
1.审材料或提示语
话题作文一般都会给一段材料或提示语(个别情况直接给出话题),是为考生理解话题意旨而创设,对话题的意旨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它能帮助考生启发思维,激发想象。因此,审题时就要认真研读这些材料、提示语,准确理解其意义、作用。
2.审话题
审话题时,要注意话题中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或其他特殊意义。深入准确地挖掘这些含义,往往会使文章立意深刻。
(1)单个词语型话题。其话题本身是一个字或词语。如果是名词,要特别注意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如《脸》,本义是“人的脸部”,引申义是“表情,情感”(妈妈的脸指妈妈的关爱),比喻义“面貌”(城市的脸)。如果是形容词或动词话题,写作时应根据立意,补出相关主语或宾语后,按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的方法确定写作范围与重点。
(2)偏正短语型话题。正部是写作的重点,偏部限定写作范围。如:《生存的智慧》,“智慧”是写作的重点,“生存”限定写作范围,即“智慧”只能是“生存”方面的“智慧”。
(3)动宾短语型话题。动词是写作的重点,宾语是论述的对象范围。如:《战胜诱惑》,“战胜”是写作的重点(为什么要战胜?怎么样战胜?),“诱惑”限定战胜的对象只能是“诱惑”。
(4)主谓短语型话题。谓语是写作的重点,主语限定谓语论述的对象。如:《我们的
生活丰富多彩》,“丰富多彩”是写作的重点,“我们的生活”则限定丰富多彩的对象只能是“我们的生活”。
(5)并列短语型话题。主要是关系型话题,写作时以一者为主,两个方面对比贯穿全文。关系型话题的主要关系有:①依存关系,如《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②主次关系,如《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③取舍关系,如《前进与后退》;④条件关系,如《人文素养与自我发展》。
(6)完整句子型话题。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定。如:《细节决定成败》,谓语“决定”是写作的重点(为什么决定?怎么样决定?),“细节”“成败”则表示“决定”的范围对象。
二、立意
对于话题作文而言,“符合题意”并不难,但文章的立意却是一个重要问题。立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结构,乃至文章的主题深度,是一篇文章的根本。而考场作文,由于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容不得考生像平时练笔那样反复推敲,所以,必须迅速地打开思路,快速、准确地找好文章立意的切入点,可从以下五个方向切入立意:
1.化大为小
有些话题作文,话题的范围比较大,能表现多个主题。面对这类话题,考生往往难以把握,落笔难于集中,容易失去方向,无从驾驭,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化大为小”,即将宽泛的话题转换成若干个“小话题”或具体的人、事、物、理,然后从中筛选出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去写。如:《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是伦理道德、文明修养,也可以是亲情友情、文学艺术等等,如果考生没有化大为小的意识,很容易泛泛而谈守住精神家园的重要性,而缺少具体深刻的内容。此时,就可以从小处入手,将“精神家园”转换为“善良、正直、尊严、诚信、孝心”等,写作时选取其中一个方面,谈深谈透即可。
2.以小见大
有的话题作文,所给材料(提示语)非常具体,话题范围很小,考生如果因此囿于一景一物或一事一理之中,思维难以发散,同样无从下笔。此时,就应该从大处着眼,以小见大,拓开思路。
如:一对外国夫妇带着孩子在公园游玩,突然,在前面独自跑着的孩子被绊倒了,摔倒在地上,大声哭着。一个中国老人见了,连忙走上前要拉孩子,这对外国夫妇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让他自己爬起来。”请以“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话题进行作文。
话题的含义浅显易懂,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跑题偏题。但如果仅就事论事,文章就会思路狭窄,显得“小气”。此时就应该“以小见大”,把这一件具体的小事同社会、生活、人生等联系起来,得出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大的主旨。可以从“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的角度切入,谈培养孩子经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的重要性。也可以从精神品质、人生哲理等角度切入,谈人生道路、工作创业中“永不言败”精神的可贵。
3.化抽象为具体
有些话题作文,话题比较抽象,考生在立意时很难把握重点。此时,可以利用添加因素的方法,对话题加以限制,从而化抽象为具体,从一个小的、具体的角度立意。如“希望”这样比较抽象的话题,就要添加因素,化抽象为具体。可以限制为“孩子的希望”“家长的希望”“群众的希望”等,来谈一位孩子对素质教育的渴求,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以及群众对干部清正廉洁的希冀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添加因素只是把话题由抽象转化为具体,也属于化大为小,并没有改变话题的意思。
4.化实为虚
有些话题作文,话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若据“实”来写,往往拓展不开思路;就事论事,立意层次就会比较低。如果化实为虚,立意时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借助于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立意就会很深刻。如“小草”这个话题,如果照实来写,难以成就大气的文章。如果化实为虚——写小草,扩展到那些像小草一样具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精神或者具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的人,文章立马就思路开阔,立意深远了。
5.反面切入
有些作文题目,如果按照通常的做法正向审题立意,可能难以入题,或者入题后,容易落入俗套,毫无新意可言。这时如果舍弃正面硬攻,改而从反面切入,往往就可以很快找到新的突破口,写出来的作文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如一则话题作文材料内容的指向是:感情的亲疏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这样立意当然比较稳妥,但不易出新出巧。如果从反面切入,从“感情的亲疏不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立论,或弘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或赞扬一些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领导干部,这样就更有启发意义,更有新意。需要注意的是,反面切入得出的见解往往不是“常理”,因而不能广泛应用于所有命题。
了解了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后,面对考场话题作文,考生就可从容应对。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