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文言句子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
1.留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加点部分分别是帝王纪年、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
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就会语意不清。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宾语,不进行增补的话就译为“叫进来,让拜见夫人”,可见表意不明,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为“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这样意思就比较清晰。
3.删
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而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舍弃不译。有两种情况较常见:
(1)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盖”字就不用翻译。
(2)偏义复词或同义词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语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
4.换
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应注意:一是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替换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现代和古代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如: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狱”。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中的“亲戚”。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
(4)“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中的“地方”。
5.调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调整语序,以适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要求。如: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2)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二、文言句子翻译的原则
根据近代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的观点,文言句子翻译应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忠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
达:要求明白通畅,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要求造句考究,文笔优美。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直译即逐字逐句地翻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另外,意译时要注意古汉语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委婉、用典等。比喻要翻译出一定的文采,借代要译出它的代体,委婉应了解它的本义,用典要知道它的作用。除了掌握以上的方法和原则外,翻译时还必须有一定的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最终达到“信、达、雅”的效果。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