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教师资格证交流群:698437500|微信公众号:展鸿教师|官老师:18969902976
全国教师招考公告|全国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理论反对研究人的意识,反对采用内省作为研究工具,认为唯一可观察到并可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就是个体的外显行为。学习就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
(一)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二)实验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对消化系统进行的研究中,在狗的腮部穿过一个导管,使其与唾液腺相连,导管的另一端与收集、测量和记录唾液分泌量的装置相连。当将食物呈现在狗面前时,狗开始分泌唾液,对其分泌量进行测量。每次在给予铃声几秒钟后,随即呈现食物,这时狗也会分泌唾液。将铃声和食物多次相继呈现后,当铃声单独呈现而不给予食物时,狗同样会分泌唾液。这就是经典条件作用的建立。
在这个试验中,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应,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诱发了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应。
(三)观点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的获得: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刺激的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刺激的分化: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予反应。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根据猫笼实验,提出尝试错误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一)准备律
可以看做是尝试错误的动机原则。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二)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需要注意的是,练习律必须与效果律结合起来,否则没有效果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
(三)效果律
指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尤其是效果律,对后来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桑代克也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类的学习规律与动物基本雷同,其尝试错误的学习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但其理论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了。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