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教师资格证交流群:698437500|微信公众号:展鸿教师|官老师:18969902976
全国教师招考公告|全国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一)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具有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同时要考虑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
(二)稳定性和可变性
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三)不均衡性
具体表现: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四)个别差异性
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五)互补性
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到损失以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能与环境协调,从而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到调剂作用,能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育工作者:(1)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的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水平;(2)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六)整体性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单项选择题
1.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征。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答案】A。解析: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是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特征。故本题选A。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是(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2.【答案】B。解析:这道题显而易见,CD可以排除。阶段性和顺序性是比较容易混淆的点。首先,我们从概念上来区分。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比如身体发展是从小到大是怎么样一个顺序,心理发展是什么样一个顺序,说到这些就选顺序性。阶段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2)其次,结合题意来看,是跟年龄相关的规律,所以应该是选阶段性。故本题选B。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