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1.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直观的行为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与抽象逻辑思维互相促进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在10~11岁这个阶段较为突出。他们对完全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的间接经验难以理解,而对直接看到和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数学教学内容,就容易接受。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数学教材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加强动手操作,为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供认识上的支柱。
2.情感特点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如学习数学的动机与对数学学习的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喜好,成功的学习经验体验,适度的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的影响。事实上,这些非智力因素本身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数学教学活动显然应当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教材要选取生动活泼、学生喜爱的内容,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3.数学学习经验的特点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并不断与自身数学知识结构相融合的发展过程。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又服务于现实世界。数学的经验性就集中地表现在数学是对现实经验的描述,离开生活经验就不可能有现实。
数学学习的经验要求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描述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并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