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及我们的文学常识中,经常会运用到一些表达技巧,而这些种类繁多的表达技巧往往对大家来说无所适从,笔者借此整理了常见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修辞手法
1.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A.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B.化平淡为生动、形象。C.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2.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作用:A.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B.寓情于物,表达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感情。C.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战斗力。D.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E.使叙述生动形象。F.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3.借代: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作用:A.突出特征,强调重点,使语言形象生动。B.词语错综变化,不重复死板,使语言新鲜活泼。C.可使语言含蓄有味。D.可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
4.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作用:A.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B.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读者。C.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5.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作用:A.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B.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论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C.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6.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作用:形式上:A. 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具有形式美、有音乐美。B.在具体作品中,对偶句往往以整齐的句式与其他句式结合,使语言参差错落,生动活泼。(整散结合)内容上:C.借用特殊的形式把相对的两部分内容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有机联系。
7.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作用:A.引人注意,发人思考,强调观点,加深印象。B. (有时在篇首或句首)承上启下,过渡衔接。C.使文章富于变化,波澜起伏,避免呆滞。D.提掣全篇,带动全文。(引起下文)E.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8.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A.加强语气以利论辩。B.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C.(常用在论述的结尾)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9.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作用:起强调作用,感染力强;加强节奏感;承上启下,划段分层;有气势,增强表达效果,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主旨。语意连贯,强化所抒之情;间隔反复有引出对比的作用。
10. 引用: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作用:用之议论更能充分地证明观点;用之抒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典雅。
11. 反语:说反话,故意说跟本意相反的话。表达一种嘲弄、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
作用: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其他不常用的修辞手法衬托、对比、双关、通感、呼告、顶真、移用、婉曲、回环、互文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