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环滁皆山也。(都是山啊)《醉翁亭记
2.表示肯定语气的。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 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