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咨询】浙江教师招聘交流群:287234887|微信公众号:浙江招教|
浙江教师招考公告|浙江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1.学校的制度。
《请建国学表》:“学制既下,远近遵承。”《北史·刁冲传》:“虽家世贵达,及从师於外,自同诸生。于时学制,诸生悉日直监厨, 冲虽有仆隶,不令代己,身自炊爨。”曾巩《劝学诏》:“故更制博士,而讲求所以训厉之方,定著于令,以为学制。”
2.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的规定。
分类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制已经不只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而是各种施教机构系统的总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三种基本类型:双轨制(一轨是学术教育,另一轨是职业教育)、单轨制、分支式学制。
双轨制
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优点:学术性一轨中保持了相对严格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学术标准,这对培养社会高层次人才有利,像牛津、剑桥大学等就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缺点:从教育的起点开始,给不同阶层、阶级的儿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也不相连,使社会丧失了从中下层劳动阶级子女中选拔人才的机会;不利于教育逐级普及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及。
单轨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优点:有利于教育逐级普及,对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阶级的对立与差别不十分明显。
缺点:在普及教育的同时,对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如何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缺乏有效措施。
分支制
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优点: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
历史
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公布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1904—1912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实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前身,是我国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实业教育制度由此确立。这一时期的实业教育初步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并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学制,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施行“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到80年代中期,大部分地区在新的形势下恢复了“六三三”学制。该学制进一步缩短了初等教育的年限,从7年减为6年,使初等教育便于普及;延长了中等教育阶段,从4年到6年,且实行分段,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分量,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兼顾升学与就业;在高等教育阶段,取消了大学预科制度,出现了单科大学。
改革方向
1.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区域弹性和灵活。
2.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规定了“九年一贯,六三分段”的基本学制。
3.为了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国正在逐步完善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
4.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学校的类型趋于多样化。
5.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我国将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