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⑤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动词,可译为“认为”。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三、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