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