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资料
当前位置:

公基备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21-04-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浙江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537038516 |微信公众号: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在线|

浙江省事业单位招考公告浙江省事业单位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1.马克思主义概论  

(1)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述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性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理论来源: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

(1)第一个方面: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属于本体论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第二个方面: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3.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亦称机械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地统一。

4.物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物质与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又是互相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只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我们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6.意识

(1)定义: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是指社会的人所持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2)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4)特点: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物质世界是一切意识的源泉。

(5)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这种能动作用叫作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具有三个层次:首先,世界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统一体;其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原因都在于物质本身,都服从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即物质世界是自我存在、自我运动的;再次,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以无限多样的差别性和可变性为前提的。

(2)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唯物辩证法

两大观点

联系和发展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

9.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2)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具有自身确定不移的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和普遍性。

10.认识与实践

(1)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两种形式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3)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性质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5)实践目标的确立,需要认识的指导;对实践手段、方法、道路、步骤的取舍,需要认识的指导;对实践结果的评价,需要认识的指导。

(6)从实践到认识,获得理性认识后再回到实践,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但不是认识活动的结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人类认识的普遍道路和总规律。

11.历史唯物主义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

(4)历史的主体: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2.商品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即商品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3)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即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13.货币

概  念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职  能

第一,价值尺度,即商品的价值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价格。

第二,流通手段,即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第三,贮藏手段,即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成为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

第四,支付手段,即货币是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算手段。

第五,世界货币,即货币越出一国疆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货币的作用。

14.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运动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唯一表现形式。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